镇巴县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途径
发布日期:2009/03/23   来源:   点击次数:

 镇巴县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劳务经济是该县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县常年在外务工5.3万人,劳务收入达4亿元,在庞大的劳务大军中有党员1095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6%左右,呈“外流多,零流入”特点。针对目前农村外出党员管理难、外出党员教育难、青年党员发展难、村级干部培养难和返乡党员就业难的“五难”问题。该县大胆创新,探索实践,通过抓管理、重激励、送关爱、促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激发党员外出创业发展,引导回乡党员带头致富,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抓管理,让外出党员“流而有序”     

 1、实行动态信息管理。准确掌握外出务工党员的情况是做好外出流动党员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该县对外出务工党员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做到“四个摸清”。即摸清外出时间和联系方式、摸清从事职业及流入地区、摸清工作和生活状况、摸清务工收入及思想动态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村造册登记,乡镇统一汇总,建立外出务工党员个人信息台帐,实行了动态信息管理。     

 2、创新组织设置。打破原有的流动党员属地管理模式,本着“因地制宜,依托设置,便于管理”的原则,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地设置临时党组织。一是依托创业“能人”创办的经济实体,采取“依托建、挂靠建、联合建”等方式建立外出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做到哪里有党员,党组织就建到那里。二是对劳务输出到同一城市、同一行业、同一企业的外出务工党员,先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或就近编入务工地的外建临时党支部。实现“人行千里有党管,风筝高飞线不断”。目前,该县已在河南、山西、广东、北京等地组建外出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8个,把占54.2%的外出务工党员统一纳入了临时党支部的直接管理。三是对短期外出、流动分散的党员,由各乡镇党委负责,采取电话信函定期联系等方式,使他们随时随地都能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接受党组织管理,确保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转岗不转向。四是选派党组织负责人。注重把那些有一定文化水平,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党性较强,热心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的党员委任为临时党支部负责人。     

 3、规范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外出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定期向所属党组织汇报工作制度。纳入乡镇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考核评比。二是实行外出务工党员临时党支部领导联系制度。每个支部由一名县级党员领导、一名乡镇主要领导、一名组织部门领导共同联系,随时掌握动态情况,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帮助指导好工作。三是规范组织生活制度。编入临时党支部的党员要按要求定期参加党内组织生活,完成党支部交办的工作任务。分散型外出务工党员要主动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当地党组织生活,年终要交回《流动证》进行年审。四是定期发展党员制度。每个临时党支部每年要培养3至5名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一名年轻党员。五是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位外出务工党员为家乡提供一条致富信息,组织一批家乡青年外出务工,为家乡发展提供一条意见和建议,为所在村组(社区)或贫困户做一件实事好事。      

二、重激励,让外出党员“创业有为”     

 1、开展外出务工党员“创业发展,建设家乡”活动。一方面鼓励他们外出创业发展,通过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创业,逐步积累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回乡投资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措施,引导他们回乡发展,有效地实现资金、技术、智力和信息的良性回流。载至目前,全县共有近200名外出务工党员以不同方式向家乡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帮扶贫困户,资助困难学生入学,共捐资达350多万元,投资兴办产业项目78个,累计投资1700多万元,帮助本地务工人员联系务工渠道实现就业近2万人次,促进劳务输出产业稳步、有序发展,为本地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实行“三培养三结对”。即:党员与务工能人结对,把务工能人培养成党员;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把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务工能人同家乡农民结对,把家乡农民培养成有技术的务工能人。通过外出务工党员的帮带,共输出农民外出务工2万多人次,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真正实现共同致富,共同创业,形成了劳务输出良性互动机制。      

3、加强对留守家庭困难帮助。做到上门问一声冷暖、办一件实事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对贫困家庭注重在子女上学、低保、就业等方面优先予以考虑和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外出流动党员安心创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注重宣传引导,典型引路。县委每年“7.1”期间表彰一批优秀务工党员,对外出务工党员在外创业成功的创业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扩大社会影响,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和荣誉感,鼓励他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珍惜荣誉、爱岗敬业、发挥作用。     

 5、政治上关心。注重把回乡的外出务工党员培育成村组干部,把对家乡建设事业贡献突出,政治成熟可靠,有较强代表性的外出务工党员及创业成功人士,通过层层遴选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形成外出务工党员加强自我教育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2008年第七村民委员会和村级党组织换届中,外出务工党员返乡担任村支部书记有18名,61人任村支部委员,12人选举为村委会主任,53人任村委委员。同时推选为县级人大代表的2人、县政协委员3人,省、市人大代表各1人。      

三、送关爱,让外出党员“回乡无忧”      

针对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外出流动党员迫于就业压力,纷纷选择回乡创业。县上高度重视,体现真情关怀,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回乡创业新举措,让外出务工党员重树信心,回乡创业无忧。      

1、实施“温暖工程”,让返乡党员感受党的关爱。深入开展“双增双结双建”活动和联村帮扶活动,实行每个县级部门帮扶1个村,每名机关企事业党员与1名返乡农民党员建立结对帮扶链,为返乡农民党员生产发展提供1至2个发展项目,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目前,全县已落实了89个部门单位的帮扶责任村,建立了179名返乡农民党员帮扶对子,向返乡农民党员提供帮扶资金、物资100多万元,办实事230多件。      

2、改善返乡党员创业环境。县上专门制定并印发了《鼓励支持外出务工党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落实了优惠政策,实施返乡党员发展“三个优先”帮扶措施,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为返乡农民工党员安排培训、优先推荐上岗、优先扶持创业,把优惠政策和救助措施优先向返乡党员倾斜。      

3、搭建返乡党员创业的服务平台。一是有效整合县职中、党校、农广校等劳动技能培训资源,利用县、乡劳动服务培训中心和农技校等主阵地对返乡创业党员进行培训,提高返乡党员再就业本领。二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技术专家对返乡创业流动党员开设专题讲座,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帮助返乡创业党员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三是积极为返乡创业流动党员提供创业信息,协调简化办证等手续,认真为他们解决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使他们返乡创业有干头,创业路上有奔头。目前已免费培训返乡务工党员160多人,90%以上的返乡农民工党员通过培训掌握了1-2门新实用技术和技能,实现了再就业。巴庙镇外出务工党员符再军在获悉县委、县政府对返乡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后,回乡承包经营了500余亩茶园,兴办了“庙溪茶场”,生产的“怡溪春”茶畅销镇巴周边5个县30多个乡镇,不仅解决了50多人的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他本人的年纯收入也达50多万元。     

 4、拓宽返乡党员创业的融资渠道。通过“财政出一点、党费挤一点、乡镇筹一点”的办法,多途径筹措设立返乡党员群众创业扶助专项资金100万元,按“扶优、扶新、扶困”原则,重点对有创业技能、创业愿望强烈、项目带动性强、缺乏启动资金的返乡党员群众,进行创业贷款贴息补助。同时,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今年以来,县农行从筹集的2000万信贷资金中,划拔一定比例专项用于返乡流动党员创业发展启动资金。目前全县外出务工党员返乡创办的各类实体、企业达120多个,总投资近2000万元,吸收了1400多名当地返乡农民工就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辐射带动群众发展经济致富项目,逐步实行由一户带动几户,几户带动一片一地,为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基地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中共镇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