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乡镇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思考
发布日期:2008/12/25   来源:   点击次数:

基本现状

乡镇机关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承担的职能和任务越来越重,对乡镇机关干部的素质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我们巴山乃至全县的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良好,干部队伍表现出“五个新”:

1、精神面貌有新的转变。近年来,全县乡镇机关的项目建设、通村水泥路建设、移民搬迁及退耕还林等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矛盾、利益冲突,给机关干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党员干部表现出了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充分展示了基层干部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2、大局观念有新的提高。科学发展要求全县干部目标一致,认识统一,这是对全县干部大局观念的一次考验。从实际来看,当前绝大多数干部能从推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这个大局出发,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在招商引资、道路建设、社会稳定等工作中,多数干部都能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积极主动地做好每项工作,体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大量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

3、改革创新意识有新的增强。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一次思想解放、工作创新的过程。机关干部在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与思维定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矛盾,探索新思路。在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4、干部形象和干群党群关系有新的改善。全县基层干部大都能以“在位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勤恳工作,敬业奉献,把实现富民强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千方百计发展经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积极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道路建设、便民服务、驻村员制度等,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受到群众的肯定。这些都有效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全县干部的形象,对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5、廉洁自律意识得到新的增强。在重大问题的处理前和决策出台上,始终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在项目建设上,全部实施招投标。在支出上,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提升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全县干部队伍建设的自身要求相比,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不够”。

一是学习抓得不够扎实。有些干部存在“以干代学”的思想,理论学习自觉性不强,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一些干部的知识水平、理论水平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当前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分析不细,法律法规了解太少,遇到问题和矛盾,拿不出解决办法和点子,影响到地方的发展。

二是作风和能力不够强。有的服务意识淡薄,存在官本位的思想;有的敬业精神不强,事业心、责任心有所退化;有的思想不解放,患得患失,工作打不开局面;有的工作缺乏深度与硬度,缺乏一种一抓到底,雷厉风行的激情;有的片面夸大不利因素,把问题归咎于客观原因,不能正视和积极解决问题,结果问题越积越多,工作陷入被动;有的缺少工作的前瞻性,对基层工作缺乏研究;有的工作拖拉,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是群众工作不够扎实。由于乡镇干部年龄普遍较大,大多数干部在本乡工作已数年之久,加之近几年随着一些政策的调整和发展的加快,已经进入了一个矛盾的“凸现”期,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不断出现。有些同志平时忙于事务,较少深入群众,对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得不够全面,对群众提出和反映的问题不够重视,存在“避、拖、压”的情况;有的同志把私情带到工作中,缺乏“在位一任,致富一方”的服务意识,导致个别干部的群众认可度低,群众基础欠牢固。

四是工作不够深入。主要表观为“四多四少”:在机关城区多,下村到组少;迎来送往多,调查研究少;掌握上情多,了解下情少;做表面文章多,讲究实效少。

上述存在的问题,尽管只是少数和个别现象,有的还只是苗头,但如果不警惕、不重视,任其蔓延,终将损害党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到地方的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一是有些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二是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人们的思想冲击很大;三是一些制度和机制的可操作性、激励性不强,在督察落实上不到位。

建议和对策

加强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转变作风的过程应该有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和良好载体。根据这些年实践和乡镇机关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切实转变乡镇机关干部工作作风,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三个机制,完善优良作风促成体系

1、培训教育机制。建立“四个一”制度,即每周一次自我学习教育、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每半年一次测验考试、每年一次封闭培训。通过培训教育,提高机关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长才干,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2、公开机制:对各部门的财务实行代管,对工程进行招投标制度,打造阳光政务。

3、监督惩处机制:一是述职、评议制度:对部门负责人每年一次向农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部门工作情况、个人履行职责情况和廉洁勤政情况的述职,评议结果与评优和年终奖金工资挂钩。二是谈话诫勉制度:对态度消极,履责乏力,工作失职,违反纪律,造成不良影响,但又构不成党纪处分,给予诫勉,并在进行通报。诫勉对象应在5日内写出整改措施。诫勉期满后,经考察,问题已经改正的,解除诫勉。

(二)实施三项制度,构建促进作风转变的新载体

1、驻村员制度。全县管理区撤消后,基层力量薄弱.按照“重心下移、沉到一线、服务群众”的思路,本着“人员不减增效能、机构不变换角色”的原则,应从机关干部中选拔了责任强、素质好、能力强的机关干部到各村担任驻村员。驻村员定位于“五员”:一是传达员。把上级的政策和乡镇机关党委、政府的决定决议及时传达贯彻到所驻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二是指导员。指导驻村“两委”科学地制定本村发展的基本思路、措施,依法民主科学地决定重要事项;三是办事员。根据群众需要代为办理手续、证件等服务;四是督查员。督促和检查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以及村庄做出的决定决议、部署安排的贯彻执行;五是报告员。经常深入到驻村党员群众中,听取呼声要求,解答疑难困惑,征求意见建议,并及时报告。准确的定位,完善的制度,有效的措施,使“驻村员”制度表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打开群众“心锁”、开启基层难题的“金钥匙”。

2、服务代理制:把人员和力量向农村一线延伸,乡镇机关设代理服务中心,在村里和街道设代理服务点。通过服务代理实现“三变、两提、一为”。“三变”:就是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暗里办为明里办。“两提”就是行政提速、干部素质提高。“一为”就是为民。实施代理服务很好地解决了群众办事难,提高了办事效率,密切了干群关系

3、工作分线制。机关作风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落实来体现。在明确目标任务、责任领导、责任单位的基础上,各工作线制定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完成时限、推进措施,并做好内部分工,分解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到人,归口负责。实行周调度、月总结,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并通过每周工作安排、每日碰头会及时了解各条工作线、每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作者系巴山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