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南移民搬迁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2/10/26   来源:   点击次数:

实施陕南移民搬迁是省委、省政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群众安全隐患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共享各类优良公共资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所做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无疑是能够彻底改善群众生存与发展的“治本之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将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山区县,受诸多因数制约,要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完成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的移民工程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到底有多远?

移民工程之理想:广厦千万间旧貌换新颜

   镇巴作为陕南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山区县,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先后通过实施安居工程、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以及灾后重建等,不但使辖区群众的生存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而且从去年以来,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更让全县的扶贫开发、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等领域的工作也往更深层次的推进。

(一)避险移民为搬迁群众实现“安居梦”。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常年频发的地质、洪涝灾害让我县部分群众饱受困苦,生命财产安全长期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实施所有移民搬迁工作中强调的是首先要搬迁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通过多年来实施的这一避险搬迁工程,不但是我们敬畏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而且也真正让受灾害的群众实现了“安居梦”。

(二)扶贫移民为搬迁群众拓宽“致富路”。我县立地条件差,群众增收难,致富难。有近70%的群众居住在“边、远、偏、散”地区,让群众“从山上搬到山下、逐步融入城镇和大集体”的扶贫移民模式,是我县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最有效途径。根据国家新一轮扶贫标准,扶贫移民搬迁正在实施以整村推进的综合搬迁模式深入推进,其工作内容不但涉及群众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涉及群众增收致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内容,这项工程不但已成为陕南移民工程的“重头戏”,而且也将拓宽搬迁群众的“致富路”。。

(三)生态移民为生态环境撑起“保护伞”。近年来,我县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多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实施生态移民搬迁,逐步减少了生态保护区居民占用的空间,将居民腾出的住房空间和搬迁后搁置的荒山荒坡继续用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效维系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全县生态环境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四)陕南移民为项目建设装上“加速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以各镇集中建点安置为主,各移民点建设涉及水、电、路、讯以及其他项目工程的实施,这务必加快如集镇建设、交通水利、网络通讯等重大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切实为辖区重大项目建设的快速启动装上了“加速器”。

  移民工程之现实:政府“两大难群众“缺三力”   

陕南移民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启动之际,便是困难接踵而至之时,其中政府“两大难”、群众“缺三力”的现实为移民工程的美好理想增添诸多变数。

(一)政府两大突出难题亟需破解。主要表现在资金紧张、土地及选点制约成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中当地政府所面临的“两大难”。

一是资金缺口。陕南移民搬迁涉及移民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共服务和土地整治投资等。巨大的资金量让搬迁显得困难重重,资金问题也成为了移民搬迁的头等大事,也是重点和难点。陕南移民规划测算的资金需求总量主要集中在移民建房资金上,其他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因为规划弹性相对较大,估算投资有缺口。同时,加之物价、工价上涨等因素,建设成本将逐步增加,资金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这也给这项工程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

二是土地及选点制约。土地问题是移民搬迁的核心要素,也是基础和保证。按照陕南移民搬迁建房用地标准(集中安置宅基地用地0.2/户,分散安置宅基地用地0.25/户)按规划测算,保守估算平均每年全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仅建房用地约需420亩。在全县耕地红线不动摇、产业用地需求多、项目用地逐年增等多重压力下,仅完成建房用地任务已是不堪重负。加之各镇的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公共设施配套用地,以及部分搬迁户需要实施有土安置的巨大压力,使得移民工程的土地瓶颈制约更加凸显,同时根据我县的立地条件来看,陕南移民实施集中安置后,一些乡镇连“巴掌大”的平地都难找,也给后期建设的选点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二)移民群众“缺三力”不容忽视。陕南移民搬迁这项惠民工程无疑让众多搬迁对象怦然心动,但在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移民群众“缺三力”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一缺搬得出的“魄力”。“搬得出”是陕南移民工程的近期目标,是前提。从陕南移民工程的搬迁范围和对象看,移民群众多数属于困难群体,因此普遍缺乏“搬得出”的魄力,其主要体现在“恋、怕、忧、靠”四个方面。一是“恋”:故土难离,旧家难舍,犹豫不决;二是“怕”:怕择他业,怕创新天地;三是“忧”:忧政策多变,忧致富无门,忧融入新地难;四是“靠”:靠扶贫救济,靠优惠政策,靠政府援助。

二缺稳得住的“能力”。“稳得住”是陕南移民工程的中期目标,是关键。把人搬出来,只是巨大挑战拉开的序幕,能否“稳得住”,最重要的是让移民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但移民群众就业难、收入低的现实困境却使实现“稳得住”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观上是移民群体受自身限制导致就业难度大、收入偏低。客观上则是我县受诸多条件制约,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项目少,吸纳就业能力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三缺能致富的“实力”。“能致富”是陕南移民工程的长期目标,是根本。如何让搬迁群众尽快致富?这可谓是移民工程的“深水区”,最关键的是让移民群众提高创业致富能力。但移民群众在修建或是购买住房时自筹资金比重偏高,能搬出来已是债台高筑,再筹创业资金更是困难重重。部分搬迁群众缺乏技能,不具备和城镇人口竞争岗位的优势,使得就业举步维艰。同时搬迁群众致富渠道狭窄,适应新的生活模式仍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移民工程之对策:坚定理想信念攻克现实困难

陕南移民工程已成为我县人民普遍关注和殷切期待的一件大事,虽然理想与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并非遥不可及,坚定信念、攻克困难、兑现承诺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多措并举破解资金缺口难题。对于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山区县的实际现状而言,最大限度的争取中、省、市提高移民搬迁建房补助标准无疑是填补资金缺口的破冰之举,尤其应结合生态保护、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治理、退耕还林、扶贫开发以及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对口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应稳步提高群众收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建立多方融资渠道。另外,在移民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应加强资金监管、降低成本费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三管齐下缓解土地制约压力。一是规划先行、收储为本。严格遵循“三高二避”建房选址原则,科学合理规划集中安置点;建立土地收储平台,确保十年搬迁规划用地的可持续性。二是盘活存量、争取增量。清理闲置土地,引导土地流转,实行占补平衡,做好盘活文章;用活用足搬迁政策,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积极争取用地增量。三是加强监管、高效利用。加强土地监测,严厉查处囤地、圈地等行为;探索单户、多层、高层及梯次搬迁相结合的安置模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三)千方百计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一方面,积极探索“基本口粮田+种植业+养殖业+务工经商”的移民安置模式,实行富人进集镇、务工经商,低收入的镇内调剂、有土安置;产业大户和产业基地农户实行产业开发、集聚安置。另一方面,按照“培训实用技术+外出劳务转移+扶持规模产业”的移民致富思路,实行山上建产业,实现住在山下,挣钱在山上;城镇创业,实现住在城镇,挣钱在城镇;企业就业,实现住在社区,挣钱在企业。

(四)凝心聚力激发众志成城潜能。群众自愿是实施好陕南移民工程的关键,政府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搬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与现实困难,让群众的心与我们同频共振,以取得进入群众心坎的“门票”。部门联动是实施好移民工程的保证,陕南移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难度大,仅仅依靠乡镇做文章显然是无能为力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力争取上级部门的鼎力支持,务实联动,明确职责分工,夯实搬迁任务,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总之,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不仅仅是让群众改变居住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改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对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不仅要坚定信心,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全力攻坚,这样陕南移民工程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一定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