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穿针引线 领航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2017/11/01   来源:   点击次数:

——镇巴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今年以来,镇巴县进一步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紧扣“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主线,持续深化“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主题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两个重点,切实发挥村党支部引领、党员示范、贫困户主体三大作用,整合用好“四支队伍”力量,进一步巩固提升党建全面过硬工程,促进了党建工作和精准脱贫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强基固本  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组织设置科学合理。以“两新”经济组织为依托,按照“基地+支部、党员+农户”的组织模式,在初具规模的非公企业、产业协会组建党组织,采取单独、联合、挂靠或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实现“两新”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助推脱贫工作。坚持把社区大党委建设与辖区脱贫攻坚工作统筹起来,进一步健全完善联建共建机制,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建设,在渔渡镇渔渡坝、兴隆镇水田坝、赤南镇长滩、碾子镇纳溪四个贫困社区建立社区“大党委”,以更加完善的组织设置助力脱贫攻坚。

攻坚环境纯洁净化。为净化脱贫攻坚工作环境,扎实开展了软弱涣散村集中整顿,按照“五个一”机制,采取机关单位+贫困村、党员领导干部挂钩“一对一”的模式结对帮扶整顿,截至9月底,全县19个软弱涣散村已全面完成整顿销号。以服务保障“五个镇巴”建设为主线,聚焦综治维稳,集中开展打击“村霸”行动,对照整治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在线索摸排上下功夫,采取“听、查、访、调”等形式,对全县183个村(社区)村情民情以及“两委”换届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了全面摸排,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两力两率”水平。

班子建设彰显活力。结合新一轮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开展村级班子前期综合研判,预计此次村(社区)“两委”换届继续提名660人,拟调整140人。通过研判找准存在问题,本着“一村(社区)一策”、“一村(社区)一案”的原则,加强重点指导,充分保障村级班子脱贫攻坚工作力度不减。出台村级年轻后备干部培养机制,通过遴选方式,先后充实村级后备干部700余人,确保每个贫困村有2-3名后备干部,采取联系培养、培训培养及实践培养等方式,多渠道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力度。

凝心聚力  聚集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整合力量凝聚攻坚合力。全县20个脱贫攻坚战区,分别由32名县级领导包联,158个县级部门(单位)包扶, 143个县直部门单位党组织书记驻村担任帮扶村“一把手”。为有效整合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四支力量,充分调动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力量,组织包联单位干部、镇(街道办)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625名共同组成129个县级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5174名结对帮扶干部到帮扶村开展帮扶工作,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在整合成立驻村帮扶工作队基础上,组建临时党支部129个,并出台《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管理办法》。细化修订《关于加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党建智慧云平台为载体,对第一书记实行痕迹化、网络化管理,多层次强化驻村帮扶力量。

创新机制助推作用发挥。创新推出“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攻坚总体框架,用全面刚性党建实现县域脱贫攻坚对象全覆盖。通过健全上下联动、示范带动、责任落实机制,完善工作例会、随机督查、季度通报等一批工作制度,夯实各级党组织脱贫攻坚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向外出创业党员和青年才俊发放“一份信”,鼓励回乡干事创业,助力脱贫攻坚。开展县直部门单位党组织书记驻村担任“一把手”活动,严格规定每年深入包扶贫困村驻村担任“一把手”不少于5天,着力解决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无法协调解决的困难问题,形成了“驻村一把手+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帮扶工作格局,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与脱贫攻坚工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运用“三项机制”掷地有声。按照目标责任考订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和严格涉考奖惩办法,研究制定《关于落实“三项机制”严格奖惩加快追赶超越的实施办法》。开展全县范围内的“三项机制”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共收集上报运用“三项机制”案例74人,其中鼓励激励41人,能上能下17人,容错纠错16人。经过认真评选、查实依据最终评选典型案例19个。

聚焦发展  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思想发动激发内生动力。针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以及部分村干部不愿发展、不会发展、不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到基层实地调研走访,找准问题,研究思路、举措。引导基层干部破除“等、靠、要”思想,解决畏难情绪,以支部为引领,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8+3”增收模式,共建立村级互助合作社74个,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鼓励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入股合作社企业,将贫困群众的利益与合作社相联结,以合作社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压责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并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规划把任务指标细化分解,落实包联包抓责任,整合扶贫项目、开发项目、科技部门的信息、技术等,层层夯实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责任,进一步强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意识。

典型引路带动产业发展。按照扶贫产业布局,制定了详细的“一村一业、一组一品、一户一策”发展规划。东片以观音镇、兴隆镇茶产业为示范带动,西片以大池镇、永乐镇中药材种植为示范带动,中片以杨家河镇、渔渡镇养殖业为示范带动,积极推进“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及“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把贫困户与专业合作社紧密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利益共享、入股分红的方式实现持续发展、自我发展、长效发展,广大党员致富带富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激励和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县委对10名“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党员致富带头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提升素能  建强脱贫攻坚骨干队伍

技能培训明确行动方向。利用县委党校等优势教育资源,组织举办“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等培训班,集中对村(社区)、“两新”组织负责人进行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知识培训。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和传达中省市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和讨论,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强基层夯基础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教育管理提升队伍素质。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学”与“做”融入农村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引导农村党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带头带领致富,努力把农村党员队伍打造成脱贫攻坚的“顶梁柱”、“排头兵”。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八个一”工作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流动党员规范化管理的实施办法》,并针对农村党员分散性和流动性大、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难的问题,创新建立覆盖县、镇、村三级的“微信大党委”体系,使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随时随地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党员微信群204个,覆盖20个镇(办)党委、183个村(社区)党支部8000多名党员,线上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初步形成。

强化保障  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保障

加强阵地建设,夯实服务基础。在对全县2017年度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情况进行充分研判的基础上,通过财政拨付、以奖代补、对口帮扶以及镇(办)自筹等方式,确定了11个新建活动场所、29个修缮提升活动场所,并限定完成建设时限,进一步为贫困村服务群众提供有力的阵地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财力支持。严格按标准落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263万元。按照村干部报酬和脱贫攻坚成效全面挂钩的要求,积极执行村(社区)干部“脱贫成效按季考评”规定,将村“两委”干部补贴的80%作为脱贫攻坚绩效补贴,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办理任职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开展省级留存清理收缴党费专项扶贫帮困活动,共计帮扶农村生活困难党员、群众和村干部125人,落实帮扶资金达28万元,切实让有限帮扶资金发挥最强的政治和社会效益。

培育一线人才,深化智力支撑。大力培育农村各类实用人才,采取“定点培训学校+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县域重点产业为主,精心培育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加工能手、农村经纪人、民间艺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在医疗、农副产品精加工等领域建立优秀人才工作室10个,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坚持开展专家下基层活动,协调农业、林业等有关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政策讲解、致富引导、技术帮扶等方面服务。抽调卫计专家组到镇、村、社区开展健康义诊和合疗政策、健康扶贫等方面政策宣讲,开展贫困群众健康体检。积极实施公务员(选调生)招录、事业单位人员招聘、村干部考录公务员、大学生“村官”期满聘用等基层人才补充工程,满足脱贫任务较重的镇村对各类高学历、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持续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董杰治  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