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水镇:探索“非遗+” 工作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3/12/04   来源:青水镇   点击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镇巴县青水镇有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区,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该镇积极探索“非遗+”工作新路径,传承、发展、创新为将苗族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在青水“聚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宜居宜业和美“苗寨”建设。

聚焦非遗传承,让非遗文化“聚起来”。近年来,该镇为用好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项目,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投资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100余万元,支持苗绣、竹编、蜡染等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产生活水平。镇党委、政府鼓励本地苗族群众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2021年拥有非遗手艺的苗族群众创建苗绣坊、竹编坊,实现苗族非遗文化有序传承的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壮大发展。2022年8月11日,该镇招商引资贵州蒙糙芒糙芥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辖区朱家岭村新建苗族蜡染加工基地一处,蜡染展厅一处,蜡染培训基地一处,以及购置蜡染加工设备等,项目计划总投资2100万元,带动50名苗乡群众就业。保护及传承苗族蜡染非物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办好非遗活动,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苗绣是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被誉为藏在深山里的“高级定制”。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非遗技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泛培养苗绣非遗传承人,带动妇女就业创业,促进文旅融合。2023年该镇先后组织两期苗绣技能培训班,共有200余名苗汉妇女参与。培训中,老师采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操实训相结合的方式,“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绣娘”们苗绣针法、图案样式、颜色搭配等技艺。“绣娘”们排坐整齐,各自铺开针线,综合运用平绣、挑花、破线绣等不同针法,将彩线深浅不同地插进去,双手游走于绣品之间,一幅幅精美的苗绣图案跃然眼前。探索“公司+绣娘+订单”的模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绣娘”们下达订单,待“绣娘”们按期完成,由企业进行统一回收支付报酬,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帮助广大“绣娘”们在家就能当上“织女”,实现家门口增收。

创新非遗产品,让非遗文化“火起来”。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在朱家岭村的蜡染坊,只见蜡染非遗传承人杨兵用铜刀刃蘸蜡,画出各种图案花纹,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浸泡数次,沸水煮去蜡质,待完成时便是栩栩如生的图案。该镇作为西北最北的苗乡,近年来,积极探索推广“非遗+”、“非遗工坊”等模式,将蜡染、苗绣等非遗技艺与旅游相结合,通过游客亲身体验非遗蜡染、刺绣文创凝练的非遗技艺精髓,将传统文化符号与时尚元素有机结合,打造出既具有时尚气息又不失文物独特魅力与内涵的服装、饰品等文创产品。持续将“指尖技艺”转化为“经济效益”。近年来,该镇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苗族优秀文化成果上下功夫。挖掘新乡贤文化润富潜力,让“非遗”文化在创新性发展中不断“火起来”“潮起来”,实现文化和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展现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是与时代接轨,融入当代生活的必经之路。下一步,该镇将进一步探索“非遗+”工作新路径,努力打造一支技艺过硬的专业绣娘团队,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和主题旅游线路,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结合起来,不仅是一次亲身感知非遗文化的过程,是一段更为刻骨铭心的旅行体验。同时,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合力打造产业集群,激活非遗生命力,推动非遗技艺精湛化发展,最大限度的将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拉动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创造性传承,走出了一条靠老手艺激发乡村新活力的致富路。